渐行渐远的背影:父亲篇(下)

六.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父亲没有躲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
运动初期,父亲刚从大庆油田讲学回来。当时社会上、校园里已经红卫兵抄家成风。我们家在红卫兵还没有闯进之前,是父亲母亲带着儿女们自己动手抄的,还主动的腾出了房间,让别人搬进来。文革期间10年,我们家搬进了两家人,楼上楼下,厨房厕所,还有楼道,成了3个家庭近18口人的公共宿舍。
物质环境的变化,父亲母亲可以接受和适应。要批倒批臭资产阶级...
六.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父亲没有躲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
运动初期,父亲刚从大庆油田讲学回来。当时社会上、校园里已经红卫兵抄家成风。我们家在红卫兵还没有闯进之前,是父亲母亲带着儿女们自己动手抄的,还主动的腾出了房间,让别人搬进来。文革期间10年,我们家搬进了两家人,楼上楼下,厨房厕所,还有楼道,成了3个家庭近18口人的公共宿舍。
物质环境的变化,父亲母亲可以接受和适应。要批倒批臭资产阶级...
今天是感恩节。 以纪念父亲的文字,表达我们对父母双亲无限的思念与不尽的感恩。
父亲最后一幅照片(2010.7.16.百岁生日)
一.
父亲 2010年10月23日凌晨病逝。
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第二天,10月30日,中青专线刊登特稿,题目是:《再见,“徐献瑜”一代》。
父亲这一代,主要指的是出生于民国元年前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一群知识分子。
从父亲大学同窗的名单可以初窥...
今年7月15日,我们兄弟姐妹六人,为父母完成了合葬仪式:
母亲韩德常,1990年夏天去世,享年75岁。
父亲徐献瑜,2010年秋天去世,享年100岁。
二十年后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团聚了。
父母的背影渐行渐远。原以为合葬仪式的完成,会成为一个转折点,我们就此告别了老一辈人。 未曾想往事真的并非如烟,点点滴滴,浓浓淡淡,疏疏密密,记忆的碎片,汇成了一股柔韧入心的力量,让我们时时在感恩与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