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东园的陆志韦先生
燕东园37号 上个世纪30年代陆志韦先生的家。
研究燕京大学,除司徒雷登之外,陆志韦先生是无法绕过的一位历史性人物,如果算上1951年毛泽东亲自任命,他曾三度担任燕京大学校长
一
陆志韦先生是北京大学燕东园资格最老的住户,前后住了近20年。上世纪30年代,他住在桥西37号;上世纪40年代,他住在桥东27号。
燕东园始建于1927年,1930年大局成型。从那时至1952年7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它一直是燕京大学中外籍教授、副教...
韩德扬,生于1928年。我外祖父韩诵裳最小的儿子,我母亲口中的“小弟德扬”。
图片说明 少年韩德扬在南柳巷韩家院子里的留影。
偏分头,短袖衬衫,西式短裤,腰间束着一条小皮带。
1、
三舅小学上的是师大附小,中学上的是育英中学,为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1864年创办。号称“中国素质教育的先驱”,学业抓得紧,英文教学水准高,文娱体育也非常活跃。引进了多项欧美体育教学项目,各种球类组织就有几十种之多,...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徐泓教授为中央电视台资深记者王志的新书《采访课》作序,以下为序言全文:
资深记者王志新书《采访课》
摆在你面前的,是一本应用新闻学的教科书——《采访课》。
市面上,相似内容的书应该不少。之所以向你推荐这一本,因为它确实与众不同。
本书的作者王志说:我尽可能让它变得既有用,又有趣。
通读全书,我觉得他做到了。
所谓有用:这本教材实操...
二舅韩德刚,在母亲娘家的亲戚里,与我们家关系最好。第一,他和我父亲合得来,几乎无话不谈;第二,他和我们最亲。我们从小就是在听二舅讲福尔摩斯侦探故事中长大的。
韩德刚,他是我母亲同父异母的弟弟,1926年4月生于大连,1932 年随父母回到北平南柳巷家中。
打排头兵的韩德刚,那时6岁,穿着一身小制服,精气神十足。虽然他比身后孪生的妹妹仅出生早一点,但端正、稳重、大方的模样,颇有大哥哥相。
韩家的人多少都有些...
图片说明:北大时期的父亲母亲。
父亲身穿干部服,头戴制服帽。胸前别着红底白字的北京大学校徽。
母亲也穿着干部制服,翻出一对领子,柔和了单一的色彩与线条。发型变化最大,烫发变为直发,两鬓用发卡夹在耳后。
燕东园桥西大草坪东边的两个角上,各有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树干粗壮,树冠茂密。春天杨树开花,洒满一地“毛毛虫”;夏秋天阵风吹过,肥厚...
接上篇:燕东园学人往事
图片说明:文革时期的父母。在我家楼前合影。
文化大革命,那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引爆点就在北京大学。
1966年5月25日下午,学生食堂大饭厅的东墙上,贴出了一张大字报:宋硕、陆平、彭珮云在⽂化⾰命中究竟⼲些什么? 矛头直指北京市委与北大党委。落款是以哲学系总支书记聂元梓为首的 7 位教师。这就是被毛泽东称为的“全国第⼀张马列主义⼤字报”。原来以学术为主的批判,一下子飙升到政治斗...
我出生时家住在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燕南园54 号。出生后一百天,我家搬至燕东园40号。
燕南园与燕东园,都是燕大中、外籍教授、副教授及高层管理人员的住宅区。
燕南园在校内,建成于1926年。燕东园在校外,离校园约有一里地。
出男生体育馆大操场东南角的燕大东校门,一直向东,经过两道架着石板的排水沟渠,穿过100米长的蒋家胡同,路过道边的一座尼姑庵,走上一道缓缓的坡路,迎面两大扇铁栅栏...
我的母亲韩德常是“天津八大家”之首天成号韩家的后人。
图片说明:不满周岁的母亲,此时她的生母尚在,可惜没有母女合影。
她的父亲韩诵裳(1884-1963),南开中学第一届毕业生,清末官费留学日本,1910年学成归国。先从教,创建北京师大男附中;1919年转向金融业,任职中国银行大连支行、哈尔滨分行经理。1932年以后出任盐业银行北京分行副总经理、总经理。1950年以后,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图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