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白衣黑裙的四个女中学生,姿态各异,坐在枝叶繁茂的花树下合影,应是1932年左右的影像了。 尽管年代久远,但青春的气息,力透纸背,扑面而来。
自左至右:1、夏承瑜;2、邵乃偲;3、方秀卿;4、韩德常
我的母亲韩德常有了三个闺蜜,这三个女孩子家都住在南柳巷附近。其中两家的父辈与韩诵裳也是多年的至交好友。
一是夏承瑜。
她的父亲夏仁虎(枝巢),南京人,生于清同治甲戌(1874)年。戊戌变法那年,25岁的夏仁虎以拔贡身份到北京参加殿试朝考,成绩优秀,遂定居北京。他当过清末的京官,也当过民国北洋政府的政要,1929年以后,弃官归隐,读书写作,自娱自乐。他精通诗文词曲,留下《清宫词》、《旧京琐记》等多种著作。后人评价:“夏枝巢先生虽无国学大师的头衔,但的确属于“国学”范畴的著名学者、诗词家。”
夏仁虎和妻子张玉贞育有八子一女,夏承瑜居末,昵称 “小九妹”。
夏家在宣武门外永光寺街置了一处房产, 门牌一号,自己设计建造的两层灰色楼群,有几十间房屋、带有院落,住着一大家子好几房,连带老妈子、车夫、厨子、裁缝,一共三四十口,是个标准的中国式大家庭。院子里花木扶疏,有许多马缨花、白丁香,还有和南柳巷韩宅院子里同样的葡萄架、藤萝架。此宅离南柳巷不远,所以两家老辈多有往来,勤于走动,韩诵裳因喜好诗文和书法,常到夏家与夏枝巢请教切磋,他们还有一个酬唱往来的去处:中山公园柏树下的春明馆茶座。常常约上几位好友,在那里品茗、下棋、论诗、谈天,吃一碗冬菜肉丝面,天黑后各自回家。
母亲和夏承瑜的同窗之谊,一直延续到大学。1936年她俩 一起考取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母亲主修钢琴,夏承瑜主修声乐。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外公不放心母亲孤身在外,将她转学至北平的燕京大学音乐系。1939年夏承瑜嫁给了上海音专的学长、主修钢琴的张隽伟,安家落户在上海。 1950年代夫妻两人都供职于上海音乐学院,张隽伟曾任钢琴系主任。
夏承瑜有一位知名度颇高的六嫂,她的六哥夏承楹娶了林海音女士为妻。林海音一家是从福建迁居北京的,1931年她的父亲林焕文去世,家庭经济拮据,母亲带着孩子们只好搬到福建和台湾乡亲专用的晋江会馆,因为住在这里不用交房租。这家会馆,就坐落在南柳巷里,与韩宅恰好斜对门,两座大门之间的距离,不过几步之遥。春天会馆院子里槐树开花的时候,槐花落了满地,仿佛下了雪,飘出院外的,就撒在南柳巷胡同的路边。
后来林海音回了台湾,成了作家,她的名著《城南旧事》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主人公小英子眼里的景物与人物,展开了一幅生动的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生活的画卷,重现了当年母亲家大宅门外的市井风情,底层社会的烟火气。
二是邵乃偲。
南柳巷南北走向,25号居于胡同中段,大门朝东,从韩宅出来向南走,百余步,东拐就到了魏染胡同。这 条胡同以其30号而出名:一栋灰色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大门两侧立着两根欧式石柱,门口上方镌刻着“京报馆”三个大字,正是《京报》创始人邵飘萍的手笔, 这里也是他的住宅。
邵飘萍(1886-——1926)出生于浙江金华,著名报人。他13岁考中秀才,16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1916年7月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铁肩棘手”四个大字,就悬于京报馆墙上,用以自勉与勉励同人。1926年4月,邵飘萍被奉系军阀以“宣传赤化”罪名在北京天桥东刑场杀害。临刑前,他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然后面向尚未露出曙光的天空,哈哈大笑,从容就义。年仅40岁。
邵飘萍与第一任夫人沈小仍育有二子三女,邵乃偲正是邵飘萍的次女。1923年沈小仍病逝,1926年邵飘萍遇难,邵家的五个孩子自此由邵飘萍的另一位夫人汤修慧女士抚养。1929年,汤修慧女士又独自扛鼎京报,自任社长,使其再次复刊。邵飘萍的家业与事业,都被这位了不起的女性继承下来。
邵乃偲与母亲在北平市立第一女中同学,两家住的如此近,上下学常常结伴同行。邵乃偲后来嫁给了陈传熙。 陈传熙也是母亲和夏承瑜在上海音专时的同学,当年他和母亲同样也主修钢琴。陈、邵这段姻缘,想来应和母亲、夏承瑜有关, 是否闺蜜们一手牵的红线?陈传熙聪颖好学,后来兼修指挥,在1950年代,他被调任上海电影乐团指挥,自此执棒40余年,为近600余部电影配乐演奏,“陈传熙”一度成为中国电影银幕上出镜率最高的名字。
三是方秀卿。
她出身于一个中日混血的家庭,父亲方宗鳌,祖籍广东普宁,早年留学日本,入日本山口县商业学校,后自明治大学商科毕业。回国后在北平几个大学教书,在中国大学做了十几年的教务长,1941年8月至1945年曾任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创院院长。母亲的日本名字是古贺政子,中文名为方政英,1914年(日本大正三年)毕业于东京府立女子第三高等学校。1915年随丈夫定居北京,历任师大、中大等校日语教师。至1930年代,她已融入中国社会,习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还因常以临摹十七帖(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为消遣,写得一手 好书法。
方公馆位于宣武门外方壶斋五号,一个窄胡同的尽端, 就此一家。前后三进四合院,庭院的地面用青砖和石板铺就,花草繁盛,土润苔青。第一进院子左角生的一株白丁香,春日花发之时,全院便化作了“香雪海”。
方宗鳌有五子二女: 长子方纪生1908年生于广东普宁,刚一出生,母亲即去世,他在乡间由祖辈带大。小时候由于蛀牙严重,做手术时在下巴上留下一个大疤,引为终身遗憾。我看过一些韩家留下的老照片,一见到这个怪怪的脸型,就可判定这张照片是和方家有关系的。 方纪生以下的弟妹均为方政英所生,拥有一半日本血统:方秀卿是长女,她的妹妹叫方文卿。几个弟弟为:二子孝慈、三子则慈、四子鸿慈、五子绍慈。
方秀卿也是学音乐的,大约1934年她从北京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肄业,到日本东京音乐学院深造,师从德国著名音乐家尼凯夫人学习声乐,1936年回国后,每星期去两次协和礼堂,跟着燕京大学一位音乐教员练习唱歌。还在一所小学里教音乐课。
在闺蜜中,母亲和方秀卿家走动来往最多,还因为方家和韩家有亲戚关系:母亲的嫂嫂方诗云,也来自广东普宁方家,方秀卿叫她“四姐”,应是方秀卿伯父的女儿,一直住在北京叔叔家里。韩诵裳与方宗鳌是多年好友,后来他们结为亲家,方诗云嫁给了韩诵裳的长子韩德章,成为母亲的嫂嫂。
写作母亲家族史的时候,意外地收到一封电子邮件,称自己是方家的第三代,方则慈的儿子方书楣,现定居澳大利亚悉尼。他也在寻根,写出了《世纪的故事——方家往事》。从老照片旧材料和老辈的口中,他发现了大姑方秀卿和我母亲韩德常的闺蜜友谊,也发现了他的祖父方宗鳌和我的外祖父韩诵裳长达三十年的世交之情。他补充了这样一段往事:
1950年春节,祖父因感冒转肺炎,不幸病逝。祖父的葬禮是在家裏辦的。那時,家裏已不富裕, 又正是春節期間,银行關門,在上海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任經理的三叔想為祖父辦丧事,但也因為春節,银行 放假,無法汇錢給家裏。可質地好的棺木又很贵,家中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幸好,有祖父的好友韓誦裳老先生出资买了上好的棺木,并与他的公子(指韩德章)一同为祖父戴孝,来家里吊唁,抚棺大哭,送最后一程。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