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9年03月19日 12:01

我的外祖父韩诵裳(1)

韩诵裳1884年生于北京。那是清德宗光绪十年;甲申年(猴年)。   1891年至1899年在家塾读书。此处家塾,应是指祖宅天津“天成号韩家”所设的私塾。   1900年至1905年,韩诵裳被韩家的世交、天津严范孙先生收入自家开办的家塾(时称“严馆”)读书,同窗的有严家子弟以及其他几家亲友的子弟。   “严馆”当年引进西学,首开天津现代教育之先,学生半日读四书五经,半日读西学。西学由张伯苓先生执教,课程有英文、数学和...
阅读全文>>
2018年09月01日 16:10

记忆中的燕京大学——海淀往事(转载)

记忆中的燕京大学——海淀往事(转载) 作者:yzypfq   我的父亲余敬1904年生于河北迁安县,现在的迁西县三屯营,大约在1916年离开老家到北京上中学,1924年毕业于美国和英国开办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高级财商学校”。父亲说,在校的前两年是学英语后两年学习金融、财政和统计课,所用课本全是英国原版书籍,讲课的老师是一位英国老太太,她只用英语讲课因此父亲也能说一口流利的伦敦英语。   那时学校在东四一带,父亲就住在北海西面的北京图书馆附近,现在的国家...
阅读全文>>
2018年06月06日 18:53

崔永元和他的“领导、同事、最好的兄弟”

崔永元和他的“领导、同事、最好的兄弟”


 

今天在朋友圈里看的一文,标题是:“每当崔永元孤军奋战的时候,多希望陈虻还活着”

陈虻被崔永元称为“我的领导、我的同事‘我最好的兄弟’”

而陈虻对崔永元的评价:目前中国没有一个主持人能超过崔永元。他对于任何一个事物,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识别方法,有自己的表达的特性。他永远可以用一种幽默的方式看待所有的事情,这就是他的风格,这是他内在的东西。

2008年12月,崔永元在陈虻去世后的第一时间发出悼...


阅读全文>>
2018年04月15日 16:55

七号楼断想:追记海南省首位省委书记许士杰

三十年前,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我曾是中央媒体上岛采访的第一批记者之一。在一百多天的采访中,目睹了建省初期的步履蹒跚,结识了一批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先行者。其中已故的省委书记许士杰是印象最深的一位。这几日,中央公布在海南省建立覆盖全岛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大战略部署,我想许士杰书记的在天之灵将“泪飞顿作倾盆雨”。

翻出1992年夏天写的一篇文章,告慰他纪念他。

 

七号楼断想 

—...

阅读全文>>
2018年04月02日 18:37

清明忆故人陈虻

清明忆故人陈虻

 

 清明又至。我从《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一书中,抽出最后一章,以此文纪念故人陈虻,今年是这位优秀的电视人去世十周年。


 

深呼吸,如释重负:

终于整理、撰写、完成了陈虻关于电视理念与实务操作的系列篇章。

杀青之际,想给自己留一点儿空间,以记录陈虻生病直至去世这段时间,即200612月到200812月,我和陈虻之间往来的一些细节。

陈虻说过:细节的细节,其实就是对这个事情中的某一个局部不...


阅读全文>>
2018年03月01日 20:09

陈虻: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陈虻: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今晚揭晓。

    央视主办的这个年度特别节目,从2003年播出首期,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六个年头。

    颁奖盛典主持人之一白岩松曾经说:如果问这些年来,央视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

    这个特别节目的最初创意,或者说“点子”, 来自于陈虻,当时的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

    白岩松在他那本《幸福了吗》的书中写道:

    2008年底,在第...

阅读全文>>
2017年05月25日 09:00

纪念杨绛先生:超凡脱俗的钱锺书伉俪

纪念杨绛先生:超凡脱俗的钱锺书伉俪

     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凌晨1时10分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生前留有遗言:火化后再发讣告。

     时间前移18年:钱锺书先生于19981219日上午738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钱先生的后事一切从简:杨绛先生在他的身旁放上了一个亲手扎制的插有蓝色勿忘我和白玫瑰的花篮。按照他的遗愿,遗体由二三亲人送别,没有举行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

 



      25年前,笔者有幸采访到这对学术上的神仙眷侣。现重发当时的文...

阅读全文>>
2017年04月03日 09:24

福田公墓:人生百态又一处

福田公墓:人生百态又一处

   北京福田公墓建于1939年,资格之老仅次于万安公墓。

   陵园内遍栽果木,以桃树居多。清明时节,桃花、杏花、李花次第盛开,灿若云霞,散发的清香,仿佛可渗入到尺许深的地下。

   这里也称梨园公墓,京剧名伶郝寿臣先生、杨宝森先生的墓就修在桃树下。他们生前桃李满天下,身后仍安卧在桃李花丛中。其实还有更多的亡者长眠于此。                            

 

                        一、

 

    十年浩劫过去...

阅读全文>>
2016年12月23日 16:05

卫立煌海外归来揭秘

卫立煌海外归来揭秘    从一部私人家族史的记录视角,打开了认识卫立煌政治身份以及个人生活的另一个窗口。并回应了网上近日有些不准确的传闻。



  卫立煌,字俊如。安徽合肥人。戎马一生。

  他能征善战,曾被称为"蒋介石嫡系中最能打仗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后期,他担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在滇缅战场战功累累。盟军司令史迪威将军也赞他是"中国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

  1948年1月国共两党激战的紧急关头,蒋介石把卫立煌当...





阅读全文>>
2016年09月30日 09:16

【转载】张企明:我记忆中的燕东园

【转载】张企明:我记忆中的燕东园

  作者的父亲:张景钺(1895—1975)我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

  作者的母亲:崔之兰(1902-——1971)动物形态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动物组织学、胚胎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

 

 

      我们家从中老胡同北京大学宿舍搬到燕东园38号是在1952年秋天,一直住到1995年秋天。

     后来因...

阅读全文>>
2016年08月16日 22:23

(转载)孙才先《燕东园:我们童年的乐园》

(转载)孙才先《燕东园:我们童年的乐园》


 

孙才先(主笔)   孙捷先   孙仁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已过了一个甲子,我们已从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步入老年,依然经常回忆起童年在燕东园里度过的快乐时光。

1952年,国内高校开始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与我们小孩有关系的就是北京大学迁到了西郊燕京大学的校址燕园,于是我们跟随爸妈——孙承谔和黄淑清,从城里的沙滩中老胡同32号北大教师宿舍搬到了原燕京大学的燕东园。记得一起搬来的邻居还有张景钺(38号)、曾...


阅读全文>>
2016年07月08日 20:37

速写:黄万里先生

速写:黄万里先生

按:此文成文于2014年8月20日,近日南方洪灾频发,颇有感触,再度重温旧文。

历史上的今天——1911年8月20日,黄万里先生出生于上海市。

他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的三公子。

他1934年赴美留学,专攻水利水文学。1937年学成归国,倾毕生心力于中国大江大河的治理。

由于他在一系列治河问题上长期与国家主管部门的观点相左,是中国水利界一位名符其实的不同“政”见者。

黄万里先生不止一次...

阅读全文>>
2016年05月25日 14:59

送别杨绛先生

送别杨绛先生



      518日的晚上,听到一个揪心的消息:杨绛先生病情危重,又不让抢救,恐怕难过去了。

        远在深圳,7天来我多次默默面向北方,为老人家祈祷。

       今天凌晨1:30分,杨绛先生走了,一家三口终于在天国团圆。

一、

   杨绛先生,在我的父亲口中,始终唤她季康。而杨绛先生称呼父亲献瑜学长

   他们之间有过一段大学的同窗之谊。

   更巧的是他们的生日相隔一天。父亲是716日,杨绛先生是...



阅读全文>>
2016年05月25日 13:27

杨绛先生和父亲的同窗之谊

杨绛先生和父亲的同窗之谊

   今天是杨绛先生104岁生日。

   杨绛先生,在我的父亲口中,始终唤她“季康”。而杨绛先生称呼父亲“献瑜学长”。



   他们之间有过一段大学的同窗之谊。

   更巧的是他们的生日相隔一天。父亲是7月16日,杨绛先生是7月17日。

   杨绛先生和父亲说:“你九十大寿之后,我才知道你的生日和我只差一天。不过年份不同,你庚戌,我辛亥。”

   2010年父亲过百岁生日,之前很早就收到了杨绛先生的贺卡:

              ...



阅读全文>>
2016年03月08日 11:58

【转载】李宗仪: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

【转载】李宗仪: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

  王平:(1920-2012)燕京大学38班。毕业后在燕大生物系任教,院系调整后在北大生物系工作直到退休。此文是她的女儿李宗仪三年前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圣诞购物季节,穿行于商店里涌动的人头和林立的衣架之间时一件银灰色的毛衣映入眼帘,心想这属于妈晚年偏爱的的黑白灰系列,她肯定会喜欢,但马上又意识到她和我们已是天人两隔,我没有办法再送她圣诞礼物了。这样的事在这一年内发生过好多次,在卖文具的地方,在卖干...


阅读全文>>
2016年01月23日 11:53

【转载】林明:回忆父亲林焘在燕南园的日子

【转载】林明:回忆父亲林焘在燕南园的日子

           

    林焘(1921-2006),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世纪60年代以来住燕南园58号和52号。

    作者林明系林焘教授之子。

 

    几年前我曾写《回忆父亲在中关园的日子》一文,被收入《北大老宿舍纪事—中关园》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对于是否再写一篇有关父亲在燕南园的文章,起初我有些犹豫。这是因为,我们家在中关园生活的十四年也是我度过的童少年时代,中关园给我留下了纯真美好的回忆。而我们家...

阅读全文>>
2015年06月17日 07:15

老照片中的母亲(下)

老照片中的母亲(下)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原有三、四本私人相册,开本大小不一,封面装饰素洁,按照童年、少年、青年排列。对我吸引力最大的,是母亲青年时期的照片,看过一次,就忍不住想再看一次。

     小时候的我,常常要求看“妈妈的照相本”。母亲从柜子深处仔细的取出来,放到我伸出的双手上。埋头翻看,情不自禁,我口里会不断吐出惊艳之下的各种语气词:啊、哇、呦、啧啧、哎呀!

     但现在,只有一个开本最小、封面磨损、装订开裂的老...

阅读全文>>
2015年06月09日 00:02

老照片中的母亲(上)

老照片中的母亲(上)

    我的母亲韩德常(1915.11.13——1990.7,14),如果在世,今年是百岁寿辰了。

   翻开母亲留下的老相册:逝水流年,厚重、沧桑、斑驳的历史碎片,在褪色的黑白影像中,流溢出另一个时代的风情。对我固然陌生,但可能由于血脉相连的缘故,又有似曾相识的温暖。

 

   母亲在照相馆照的人生第一张标准像。

   老话说:“七坐八爬”,讲的是小儿七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

   高背椅上,母亲坐姿自如,神色安静,显然年龄在七个...

阅读全文>>
2015年04月04日 20:36

速写:邓小平的“牌搭子”

速写:邓小平的“牌搭子”

                              今年清明,我在深圳。

      莲花山上,伟人像前,献上花枝一束,永远的怀念。



    翻出当年一篇采访的小文,生活中的邓公,栩栩如生:

 

桥牌是四个人的智力角逐,邓小平打桥牌必须有搭档,于是先后有了老与小两代“牌搭子”。

老牌友是张致祥、万里和吴晗。小牌友是丁关根、王汉斌和王大明。这后一个组合,从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尽管在此期间,还有不少人上过邓小平的...



阅读全文>>
2015年03月27日 11:50

 追忆龙四公子

 追忆龙四公子

二十四年前的今天,深夜与凌晨交替之际。

六十五岁的龙绳文先生因患脑溢血,在美国华盛顿家中长坐不起,驾鹤西去。


   《人民日报》在几天后的一则讣告式简讯中评价他:“旅居美国多年,一直关心祖国的建设事业,并为促进中美关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寥寥数语,背后却隐藏着不少轶闻和故事。

一、

 

当年,北京高层社交圈里习惯地称呼龙绳文先生为龙四公子。因为他的父亲是著名爱国起义将领、原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


阅读全文>>